在这世界的角落

高清

主演:能年玲奈,细谷佳正,尾身美词,稻叶菜月,牛山茂,新谷真弓,小野大辅,岩井七世,潘惠美,京田尚子,涩谷天外,小山刚志,津田真澄

类型:剧场版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线路J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线路JJ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2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3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4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5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6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3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4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5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6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7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8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9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这世界的角落剧场版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小铃(能年玲奈配音)是一个整日里慢慢腾腾迷迷糊糊的姑娘,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眼看着到了嫁人的年纪,在父母的安排下,小铃来到了吴市,嫁给了名为北条周作(细谷佳正配音)的男子,成为了北条家的媳妇。径子(尾身美词配音)是周作的姐姐,带着女儿晴美(稻叶菜月配音)住回了娘家。和贤惠老实的小铃不同,径子性格张扬而泼辣,虽然她常常对唯唯诺诺的小铃感到不满,但两人之间的感情其实十分要好。战争开始了,越来越多的战斗机飞过天空,刺耳的防空警报声常常划破夜晚的宁静,战争的阴影一点一点的覆盖着北条一家人的生活。在一场空袭中,晴美不幸遇难,小铃亦失去了右手再也无法作画,然而,在如此残酷的时局下,一家人依然没有放弃对生存的渴望。哥斯拉:奇点情色漫画老师三次元女友 第二季阿拉克涅的虫笼强袭魔女 ROAD to BERLIN转生成蜘蛛又怎样!忍者神威我家的英雄真实之泪四月是你的谎言就算是哥哥有爱就没问题了对吧女神异闻录 圣洁之魂MM一族我的英雄学院 第7季致不灭的你 第二季Ange Vierge续·终物语名侦探柯南:百万美元的五棱星公主代理人Acro Trip最强阴阳师的异世界转生记青之驱魔师白色相簿龙珠超:超级人造人星期一的硕果钢之炼金术师:香巴拉的征服者色彩高校星夏日大作战普通攻击是全体攻击而且能二次攻击的妈妈你喜欢吗?仙魔大战恋与制作人莉可丽丝向山进发 第四季夏目友人帐 第四季宅男腐女恋爱真难天使的心跳让我聆听爱的歌声刀剑神域境界之轮回 第二季女子高中生大人的防具店 第二季空战魔导士候补生的教官地上最炯新娘境界线上的地平线间谍过家家 第一季 Part.2伪恋狩龙人拉格纳 Part 2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爆焰!水果篮子 最终季蔷薇少女

 长篇影评

 1 ) 反战还是反战败

我知道这部电影是从电视上。8月是二战结束的月份,差不多整个月打开电视都总能看到各种纪念二战的节目。有个下午NHK播出了这部电影。

说起来日本电视台这些纪念二战的节目还真是五花八门,有广岛的核爆纪念演讲、有军国主义宣传片的趣味知识竞答、有吴市住民采访等等,并不都是严肃的、义正言辞的、催人泪下的。等等,并不都严肃?趣味知识竞答?这是什么态度啊!这是该有的对战争反思的态度吗!反思战争难道不应该是痛心疾首的吗?致命的问题来了:谁规定的?谁规定一定要以某种形式、某种语言、写某种风格的作品才是“正确的”反战?有“正确的”反战吗?这个“谁”有什么权利去规定?谁赋予它这种权利?

最初吸引我的是这部电影的细节,影片开始于1935年,从明治维新到1945年二年结束是日本的近代。近代是衔接封建统治时期与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迅速社会生活的许多细节也是兼具了前后两个时代的特征,非常独特,且一晃而过。

电影对这个时期的市民生活细节记录之详尽,让我叹为观止!森永的奶糖(现在也能买到)、电车站的检票闸口、如何晒海苔、蚊香猪、店门口清扫洒水、运砂船、石垣、木造建筑、传统的厨房、吊着晒干的柿饼……问一个容易激怒某些人的问题,现在的中国要制作一部动画片,能复原出如此真实详尽的1935年的中国的样子吗?一般人认为有必要将细节还原得如此丰满细致吗?历史是什么?是主义?伟人的痕迹?重大的战争?还是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吃穿住行、喜怒哀乐?我倒没说要这个不要那个,但某些人的心中只有这个没有那个,尽管他自己就是那个。

什么叫反战?这样去记录历史、记录生活、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不舍得看到平静的生活被摧毁,就是反战。惋惜、伤痛、不舍,这是人类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情感,这叫正常。以正面而不是讽刺的方式跟你说战争激动人心、光荣豪迈、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甚至痛快、好玩、过瘾,那不叫反战,那叫好战。战争中不管哪一方,都是受害者,都会经历痛苦、撕裂、破碎,告诉你这个,才叫反战。告诉你别人都是坏人,坏人都该死,告诉你你才是唯一的好人、受害者,你就应该踩在别人的尸体上痛快饮酒庆祝,那叫反人类!

大家都知道实际的战争比电影里演的残酷无数倍,如何去面对如此残酷的历史,影片当然是费尽心思找好了角度的。它选择在离广岛不远的吴市的郊区,既经历了轰炸和核爆,又没有身处最中心。角度是一个还未完全成长为成年人的年轻女孩,家中有人涉及战争(丈夫是海军的下级文员、公公是军工厂工人),几乎无重要关系人直接死在战场上(哥哥是,但是剧中的哥哥性格粗暴,且和女主关系不睦),只有大姑子的小女儿是直接被炸弹炸死。相比起真实战争的残酷,女主经历的一切都不算最糟糕的,虽然她被炸断会画画的右手、父母都死于核爆、姐姐也因为核辐射命不久矣。可见电影的主创团队废了不少心思在视角上,既要表现战争的残酷,又想避免过多残忍的细节(其实残忍的细节也不少,只是没有出现在中心人物、重点情节上)。

女主嫁过去的这一事情,表现得非常真实,是整个时代日本庶民状态的写照。出嫁这天女主穿得漂漂亮的,跟着娘家人一起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又步行爬山,最后到达婆家。重点是,女主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是懵懵懂懂的,她并不认识自己要嫁的人(虽然小时候在人贩子的背篓里见过一次、提亲时指路见过一次,但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认识,因为并无认知),她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样的生活。与其说是她选择了嫁人,不如说是她也并没有别的什么选择。嫁过去之后,按照最挑剔的大姑子的话形容,也是非常的顺从,每天勤勤恳恳的做事,任劳任怨,孝敬公婆,连城里都没怎么去过,消费都只是排队购买必须生活物资。

这就是当时日本平民的生活写照。他们从小背诵《教育敕语》,要做天皇的忠诚子民,相信政府宣传的一切,相信政府能给他们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相信国家走这条路就会变强大。他们没有消费,他们任劳任怨的工作、生产、奉献自己的一切(孩子送上战场、房子被拆),他们顺从地接受这一切,他们孝敬天皇。这是他们的选择,还是他们没有别的选择?你觉得他们可笑、渺小,你不觉得自己也可笑、渺小?你要当时的普通市民的觉悟跟今天的文明国家里受过正常教育的人一样,可能吗?就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今天,不是也有许多人连近代启蒙的基本常识都没有吗?比如你!

1945年8月15日,全家人聚在一起听天皇的“玉音放送”。天皇宣布战败,平时恭顺的女主愤然地站起来,说了许多“不正确”的话。她的大意是:不是说好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吗!我们这还有五个人呢,怎么就投降了呢!我们就甘心被暴力屈服了吗?这些话在有的人看来是在替军国主义叫魂,是不甘心战败,是整部电影被认定为“反战败”的铁证。这些人是读了满脑子秽史、智商受害,比当年的日本人中毒更深的人。

女主人生第一次反驳、控诉,不是因为战败,而是因为上当受骗!是战败才让这个骗局被暴露出来!让谎言破灭!战败是结果,结果暴露真相。那种眼泪,是被欺骗的气愤:不是你们说制定这样的国策是最明智的吗?不是你们说走这条路可以变成列强吗?不是你们说我们听从、贡献一切,就能获得美好的生活吗?不是你们说不屈服要玉碎吗?什么都是你们说的,最后的下场却是国家被你们拖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女主20岁左右,还是个孩子,只接受了基础教育,并不是现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公民,她无法说出更高大上、更加符合今天人三观的话,她只能感到自己上当受骗了、一切都没有了,她哭喊、控诉、悲愤、不服。那些指责女主的人,你们还不如她呢,你们生活的时代比她晚了大半个世纪,你们知道自己上当了吗?你们会气愤、控诉吗?你们还志得意满呢!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战败不知道上当受骗。反战还是反战败?笑话!人家是反战,你们才是反战败!你们就是被人打了、又没机会打赢,现在还不服气。你们一个个目露凶光,跟狼一样,巴不得再整出点事情来干一仗,以雪前耻。

什么样的人才是反战的人?你不能听他怎么说,你要观察他的状态。如果他温和、平静,向往美好的生活,不愿意失去平凡的生活,他才有可能是反战的人。反之,他出门就跟人吵架、排队就加塞、开车就抢道,他整天看这个也是敌人看那个也是敌人、跟这个干跟那个干、他把战争的语言与思维运用到一切与战争无关的事情中,他认为地球人再死三分之一没问题、北纬三十度以下都被核爆也没关系,他认为人不是目的、是手段,他动不动就喜欢说不惜一切代价,他喜欢有困难要干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干……这样打了狼血的人才是真正反战败的人。

文艺创作如果规定了只能用一种语言,那么这种状态,我认为是五行就缺一个战败。不战败他是不会醒悟的,不战败他是接触不到真相和真理的。那么,就让他战败吧!两害相权取其轻,他越是不战败,越是危害巨大!

 2 ) 一个战争年代的平凡女子的安静的悲伤

抱歉题目起的这么朋友圈,不过我觉得这可能是我对这部电影最直观的感受吧。

我在短评里写道,这不是一部优秀的商业片,却是一部很好的艺术作品。它有着日本电影特有的波澜不惊,即使是战争这样沉重的话题;却也在日本人“隐忍”的性格中有所突破,它借主人公的话语和泪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我觉得这部片子能打动我的主要还是因为它选了一个平凡人、而且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普通女人的视角,静静地描绘出了战争的可怕与和平的可贵,而不是大呼小叫和直白的残酷与仇恨。

虽然故事就只是这么坦坦的铺开,但却有几处细节让我很受打动。
一个是女主在失去了右手感觉自己是一个累赘,又背负上外甥女幼小的生命(虽然并不是她的错)的自责的时候的一系列的行动。比如冒死去扑灭了火苗,比如不顾轰炸去驱赶远处的飞鸟。这是一个无助的女人的静默的爆发。更让我感动的是周作奋不顾身的把她扑倒在水沟里躲避轰炸的时候,她言不由衷的说自己要回广岛,周作伤心的说好那你就走吧,我们夫妇原来是这样没有情义,她默不言语。但即使是这样,就在那下一秒,周作却又立刻紧紧地把她扑倒,用自己的身体来为她作掩护躲避轰炸,她也默默的抱紧了周作。被这两个小小的动作直戳内心,这或许就是真正的爱情吧,纵然有各种言不由衷的争吵,却至死不渝。

一个是整个作品选定的女主的这个视角。她是一个最最平凡的女人,没受过太多高等的教育,结婚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尽一切努力去呵护着这个家,去做好一切属于自己的本分。不仅仅是女主,整部作品里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那么的隐忍和强大。她们总是在背后默默地撑起这个家,没有怨言,安静的奉献着。这是她们的辛劳与伟大,也是时代的悲哀与不公,却也是这个名族最大的幸运。电影对女主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描画的非常细腻。她身上有前文说到的那个年代的日本女性所有坚忍的“美德”,但她却也有自己情绪爆发的时刻,这样她不再是一个时代里大同小异的剪影,而是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人”。
当所有人都在强颜欢笑的说着「~て、よかったね」的时候,只有女主自己心里会在默默地想,到底有什么可说的上好的呢?当日军多年的努力在8月15的投降声明中一切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她不甘的泪水和呐喊,也是那么真实。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平常的老百姓真实的想法和言行。终于,也是跳出了「ハンカチ」中,那多么悲伤都绝不言表的可怕的日本的皮囊。这一点非常打动我。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在短评中看到有人提到说不能理解日本人的受害者心理,对二战和日本怎么也无法感动。我觉得这些朋友还是既有的主观色彩带入的太强烈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看到日本的这些刻画会这么想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我也尊重你们。但是我觉得我们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不应该是这些。
首先,仔细看就会发现全片主线几乎没有在主动渲染“我们是受害者”这个情绪。倒不如说,全片的主线应该是:无论发生什么,生活总是要继续。正如战败后婆婆拿出珍藏的白米让女主去好好做一顿饭,但也不要都用掉了,因为还有明天,还有后天。苦痛么?但日子还要是过下去的。
女主在听到投降广播之后的爆发这里其实很容易被我们中国人误解。此时的女主自然是不甘的,但是她的不甘与其说是因为日本军输了,倒不如是说对于战争本身的一次爆发。对于女主这样的最最平凡的普通人而言,她们从战争中真的什么好处都没有收到,相反,她甚至还因为战争落下了残疾,失去了亲人,每天担惊受怕,而这一切的最后就只是换来天皇的一句投降,请国民坚忍,她自然是不甘的。女主期盼的其实并不是日军大胜或是成功侵略他国,实际上她甚至不知道她的国家军队到底是在为什么而战斗,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和身边的人要经历这样的苦难。她的爆发,正是一个最最平凡的人最最真实的控诉: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我们这些无辜的人去承担这些苦难?而这一切到底换来了什么?她并非真的有所求,而只是真的真的真的忍了太久而终于爆发了。

日军在20世纪的种种暴行,最终为他们自己的国家带了的毁灭性的灾难,这当然是自作自受,这当然是罪有应得。然而那些像女主一样平凡的生活着的人们却也是彻彻底底无辜的啊!为什么要让这样多无辜的人,去承担国家政府的罪过呢?这便是战争最邪恶的地方了。因为在战争中无论输赢,最终总有人受到伤害,而那些人往往就是这些什么过错都没有的一般人,这公平么?之于日本,正如广岛的人民;之于中国,正如我们那些死在日本人刺刀和炮弹之下的同胞。难道日本战胜了,那些过往的苦难就能被全部抹除了么?虽然我们最终是战胜国,然而那些逝去的同胞却再也回不来了。这便是战争最可怕的地方了。

电影中还有很多处理的很好的地方,比如女主曾经喜欢的男孩儿成了水兵来她家拜访时周作的大度,比如对于リンさん的刻画,比如炮弹在天空中炸成了水彩,比如望着自己被夷为平地的家却不落一滴眼泪的农妇。
电影中一个穿插始终的要素是“家”这个概念。因为战争,国不为国,家不是家,而女主也仿佛一直没有真的成为这个家的一部分,一直一直,女主读「吴」的时候都是用的自己的乡音,读作「くれ①」;而当战争终于结束,她与周作从广岛回吴的时候,她的口音第一次变成了「くれ◎」,变成了吴的口音,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她终于成为了这个家的一部分。
这些细小的地方,都让我非常的被触动。

真的希望我们能够放下仇恨的去看这部作品,希望大家能在这部电影中看到战争对一个普通家庭造成的伤害,希望大家能对“每天一家团圆的笑着就好”的观念有所同感,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战争无论输赢它带来的伤痛都是不可逆转的,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维护世界的和平。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读懂这个战争年代平凡女子的安静的悲伤,也希望这世界上不再有这样的悲伤。

CHIN

 3 ) 战争在哪里啊?战争在哪里?

片中女主深知自己的无知和愚蠢,乐天的她几乎把这当成了自己的特点。哎呀我连夫家的门牌号都不知道呢~可丈夫偏对自己那样好,战争在哪呢?此时中国各种烧杀抢掠,各种人伦惨剧,她自然是丁点不知。她盘算着如何经营巧妇之炊,真是全世界最呆萌但任劳任怨的勤奋劳动妇女呢~这也是导演心中理想的女性吧(他妈)菜少了,没事。没糖了,没事。画军舰被宪兵抓,没事。公公出门许久不归,没事。老公要参军,没事。战争在哪呢?此时韩国被迫的未成年的慰安妇,怀着不知谁的孩子,赤裸着上身和脚,一个日本兵正在给无奈的她们拍照。这些女主当然不知道,她的初恋来了,住到她家,两人那么近,哎呀,我还是爱我的老公。半夜里初恋自己走了。好美好,好干净的初恋,和丈夫感情更好了呢~都能互怼了。战争在哪呢?此时一个个没有装有回头燃料的飞机载着活人撞向珍珠港,一个又一个活活的人,坚信在火焰中能看见妈妈的脸!美国人也开始画消灭日本鬼子的宣传画了。无数日本侨民被关进集中营。可这一切女主一点不知道,战争在哪呢?一次次空袭搞得她好困,每次都没事。这次亲眼看见一个大屋子炸平了呢,请问能借点水吗。小侄女要看军舰,唉看到大兵啦,加油啊大兵哥哥!哎呦哎~~炸飞啦

战争在这呢,化成灰的侄女,和自己的右手。再也无法绘画,再也无法面对小姑子。从此失了魂,突然变战士了,勇扑小火,勇救白鹭,面对天皇的投降广播,这个在市中心都会迷路的妇女,这个找不着北的妇女,对战争一无所知的妇女,却无比高觉悟地说出:为什么不继续战斗!我还有手有脚,还有几个家人,都炸死没关系!为什么投降啊!我老公都放假来陪我了,再少的米饭我也能整成大粒的,什么困难我都克服了,为啥日本不能继续战斗!

因为你知道的太少了蠢妇!日本兵在亚洲拉长线的烧杀抢掠!与美国对打,美国一个烟雾弹,从山洞里熏出的所谓日本兵,都TM是十几岁的孩子,小小年纪做了俘虏,瑟瑟发抖的身体都不受自己控制,这纪录片女主没看过,日本为了打仗把日本人都快打没了!你还口轻轻说继续战斗,你老公还能留在你身边就说明这是个动画片。地毯式的轰炸和两颗原子弹都轰不清醒你的脑子。这破片儿!

无法因为你亲几个嘴就感动!

 4 ) 你只看到你角落的悲哀,却看不到毗邻一方的人间地狱

对于这部影片有很多争议,我和一些人一样实在无法说服自己认同导演对二战的态度。有些人告诉我们不要带着狭隘的眼光去看待,可是我想说这本身就是一部狭隘的电影何以不让人以狭隘之心去揣摩。有的人说站在日本人的角度去想好像一切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我就是狭隘之人,普通之身,我只想站在一个战争受害者的角度去解读他。我实在是无法理解在天皇宣告投降的那一刻,女主撕心裂肺,无法接受日本屈服于暴力这个现实。的确战争让他失去了能画画的右手,让家庭支离破碎,让很多年轻的生命夭折。但是你要明白的是这所有的痛苦不是你为战争所做出的牺牲,是战争毫无商量的夺走的。即使战争胜利,午夜梦回你看到自己失去的右手,难道你就会慰藉,你就不会痛恨战争带给你的一切吗?对于普通人来说战争本身就毫无意义,输赢更是无稽之谈,战争的结束就是最大的胜利。

你觉得你的角落痛苦不已,那是因为你没看到中国大陆的人间地狱,你失去的只是右手,我们的女性在战争中失去的是人格。你觉得你们被战争折磨得苦不堪言,那你们一定没有见过生命被当做廉价的游戏品被追逐虐杀。

 5 ) 看看雅虎电影的日本观众是怎么说的

当然,出于我的个人立场,只选了差评。日语很差,翻译得不好还请谅解。

1.偷袭珍珠港就是从吴市开始的,偷袭成功后市民排成长队提灯欢庆。这不是灾难,这是报应;

2.主妇形象的描绘是一派胡言。主妇(包括儿童)在战争后期根据国家总动员法,都是战斗单位。她们进行着有组织的竹枪训练,还收集燃料支援战争;

3.日本对敌国所作的恶比这残酷百万倍;

4. “平民被迫卷入战争”这种电影基调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战争)给这个世界的灾难就是从吴市开始的,就是从吴市的市民开始的。

5.日本的民众明明对南京陷落欢欣鼓舞,这个虚构的剧本简直让我眼瞎。电影旬报史上最大的污点,说是日本电影史上的犯罪也不过分;

7.本片中的丈夫(周作)工作的地方参与了慰安妇的管理;

8.这部电影忘记了日本曾在中国重庆长达数年的狂轰滥炸;

9.忘记日本的侵略历史,厚颜无耻地只描绘受害者。对于称赞这部电影的无知者,我感觉历史正被渐渐遗忘。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出了。原网站对这部电影的评分如图,大家可自行感受:

来源:雅虎电影(日本)

至于我,对这部电影并没有什么想说的。既然女主能喊出“我还能继续战斗”“不要向暴力屈服”这种话,我除了“战你妈X”以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看到两年前的评论到现在已经挤到词条首页了,还是有点小高兴的。

最近看到一篇来自知乎的高质量回答,图文并茂地描述了二战时期日本女性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有兴趣的不妨参考:

二战时的日本妇女反对战争吗? - 寒岫冷月的回答

 6 ) 胡不归

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曾讲到:“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悲剧的两个本质。其一:悲剧表现的是“人生有价值的”,其二:这种具有人生价值的东西的最终结果是“毁灭给人看”。

“总有人说我爱发呆。”

随着一句自述和寥寥几个场景对话的勾勒,观众很快便被带入了昭和时代的日本,同样很快地就会发现带我们走入这个时代的主人公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性子(人设): 她小小的、软软的、甜甜的,或轻仰着头微笑,或微低着头发呆,总是极力的避免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他人也总会莫名其妙的“无视”她。

一个迷糊的、无害的、乐天的日本底层女性,这就是女主的基础人设,同时也是全片的切入角。

“虽然生活不易,但孩子们仍是欢快的。”

在影片的前十五分钟,当女主还处在纯粹的孩童世界的时候,整部影片的氛围就如女主一家从外婆家返回时在海滩上看到的天空一样,洋溢着暖色调的温馨和夏日傍晚特有的闲适。而穿插在这具体的现实日常之间的则是两段充满孩童色彩的“幻想”,这两段“幻想”除了让我们莞尔一笑外,也令这桃花源般的生活多了一分如梦似幻的虚无感,就像阳光下的肥皂泡,斑斓而脆弱。

在影片的11分钟处,影片配角之一的哲出场。哲的此次出场带来了全片第一抹悲剧色彩:

这场女主和哲的对话有两个主要的作用:

其一:交代哲本人对大海的厌恶以及原因,一是来源于懒惰酗酒不肯下海工作的父母,二是来源于以海军身份(因海军征召)死于大海的哥哥。

其二:死亡和战争开始逐渐显露出它们的面孔。

在影片的12分钟处,导演以一幅照片,一张铅笔画做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场:曾在前面出现过的女主的哥哥加入了军队。(上一分钟哲刚刚提到因参军而死于大海的哥哥)

在影片的15分钟处,女主得到了有人上门提亲的消息,这标志着全片由此正式进入成人视角。同时在女主的归家路上,女主再次遇见了哲,而此时的哲却正穿着日本海军军服,走上了他自幼便厌恶,便恐惧的人生道路。这种宿命般的无奈和无力,正是个体意愿被社会洪流所裹挟和压迫的结果。(回看这一场景时,我脑海中总浮现《教父》中帕西诺成为教父后那张年轻却充满阴影的脸,同样的出场时就表明了自己对家族生意的抗拒,同样的宿命般的成为了自己过去最不想成为的人。)

在影片17到36分钟之间,影片延续了开头时的“欢快”风格,以女主迷糊的人设以及初至新环境时的磨合期编织了不少的笑点,将本较为艰苦的生活乐观化,将偏向悲剧色彩的素材喜剧化处理(做杂粮饭),将极具悲剧色彩的素材平淡化处理。(对了无音讯的哥哥的担心)。这一手法不仅仅出现在影片的这一部分,而是贯穿全片始终,成为影片处理内容和情感的主要手段。

在36分钟处,战争和死亡再次以直接的形式,以清晰的面孔出现在了女主的生活,也就是观众的眼前。

虽然涉及女主生活的片段依旧伴随着笑声,但随着时间线(影片的同时也是历史的)的推进,影片在细节处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偏向悲剧色彩的元素:

(面容枯槁瘦弱的路人)

(给土豆拔芽的女主婆婆。)PS 土豆发芽一般都会直接扔掉,因为发芽后土豆会产生一定的毒素

(新插上灵幡的墓地)

在影片的54分钟处,女主出现了一句和人设似乎不那么相符的台词:

女主说出这句台词的背景和原因是此时的日本物价已经飞涨到底层居民难以承受的地步。这场戏其实也重申或者说明确了全片都是围绕着身为日本底层女性的女主进行展开,我们从这部影片中能看到的,也就是在此人设下的女主所能看到的。

随着时长过半,影片内容从女主的日常生活也渐渐转变为战争和死亡的投影,而且这一转变并不是镜头转向了他处,而是战争和死亡开始渐渐吞噬原有的正常生活,将后者挤出了镜头。

在影片的65分钟处,哲再次出现在了女主的生活中,并在立下了十分标准的flag后和女主做了诀别。之后镜头一转,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女主哥哥的死讯。在影片前半部,哥哥也正是在女主和哲的对话戏后参军而去。

影片对这场祭拜戏依旧采取压缩篇幅和淡化色彩的双重手法,一方面极尽简洁之能事,一方面用之后夫妻斗嘴所带来的喜剧色彩冲淡哥哥死亡所带来悲剧色彩。这场戏之后的影片首次出现的空袭戏依旧如此处理,以女主公公“假死”的喜剧感转移观众注意力,淡化空袭带来的紧张感和死亡威胁。

在影片的85分钟处,影片出现了第一次直接的死亡:死于空袭的晴美。

当晴美的母亲也就是女主丈夫的姐姐(想不起女主该给她叫啥- -。)在女主床前悲痛不已时,女主的婆婆,晴美的外婆上前安慰晴美的母亲:“不要这样了,该去分发豆腐了。”

这句看似荒诞的话,细细品来却包含了无数的心酸。

此时此地死亡已成常事,人们见到了太多了死亡以至于哪怕是亲人爱人死去也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哭泣,因为活着的人还要活着,还要利用这些悲痛的时间去给活着的人讨一份活下去的凭仗。

在影片的90分钟处,我们看到了女主第一次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姿态”:歇斯底里,不顾一切的扑灭掉入家中的燃烧弹。

“我已经失去了那么多,又怎么能让你在我眼前夺走剩下的。”

在影片的97分钟处,一只代表家乡的白鹭落在了女主面前,女主追赶着催促着它返回广岛,返回她心中的家,返回她心中最安全的地方。

而在影片的几分钟后,便是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的戏份。

影片108分处,天皇宣布投降。女主听到广播后悲愤不已:

“为什么

这不是一开始就做好觉悟的事情么

不是说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么

现在这里还有五个人呢

明明我还有左手还有双脚”

“我的过往 就这么烟消云散了么

我一直认为合理的东西

我一直为之忍耐的理由都飞走了

从海那边来的大米和黄豆

都是用这些东西做成的吧

所以我们得在暴力中屈服么

好希望自己还是那个什么都不想只会发呆的笨女孩啊”

为什么?

如果最后的结果是认输的话, 那么这场战争的意义在哪里?那些因这场战争而死去的人,那些因这些死去的人而悲痛不已的人又为了什么 ? 如果这场战争是无意义的 那么那些死去的爱我的人我爱的人,就这么无意义的消失了么?

哪怕他们的死是为一个无望的口号,一个不知所谓的旗帜,这至少有一个寄托,有一个说服他们去死,说服我们接受他们死去的理由,可现在,就这么全都消失了么?

我忍耐的理由,还有那些死去的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就这么像蒲公英一样飞走了么?

如果说《萤火虫之墓》带给人的是,眼见两个孩子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而又无能为力的直接作用在身体上的难受和不适,那么本片带给我们的则是朝昔相处,血脉相连的人突然的离开了你的生活,离开了你的生命,你甚至还能在房间中嗅到他的味道,可却再也无法触碰他的指尖所带来的无奈和无力,还有莫大的悲哀。

这种悲凉 悲哀 悲伤之意在全片中一直被刻意的压制篇幅和淡化浓度,也使得观众对这些悲剧色彩的情感反应被延迟,但这种情感反应并未因时间的错位而变弱,反而在不断的堆积中越来越多,最终爆发。

“你不知道吧,在邻保馆前死去的士兵好像是我的儿子,我当时竟然没有发现。”

(自核爆后的广岛逃出的邻居大妈的儿子)

(日后偶然提起此事的大妈)

到这里,想啰嗦的也差不多讲完了。也想过要不要把和好友讨论的一些关于本片的争议补上来,后来想想也就算了。

只想说,让战争永远停留在历史和艺术创作中吧。

式微 式微 胡不归?

 7 ) 欠缺一點自我反省的勇氣

片淵須直《謝謝你,在世界角落中找到我》(この世界の片隅に,2016)不正面回應二戰日軍侵略歷史,將鏡頭對準遠離戰場之外,身處大後方日本國內從事生產生活的平民百姓。前半段平淡細膩的生活化片段與戰時每天處於緊張避難狀態形成鮮明對照,在語言上導演卻使用輕鬆幽默的口吻取代同類型作品的嚴肅沉悶,講述一個已婚的年輕女子於戰爭年代苦中帶甜的日常記事。

全片建基於一般老百姓的言行舉止,故除女主角鈴的小學暗戀對象水原君外,幾乎所有登場的主要人物對戰爭抱持的立場皆顯得曖昧不清,導演刻意淡化帶有政治性的戰爭立場,嘗試忠實地呈現在那個朝不保夕的艱難年代,與打仗絲毫扯不上關係,委身於社會低下層,努力維持家庭和睦的辛勞婦女群像。

然而這種不論何時何地,始終將日本民眾當成戰爭受害者擺上臺面供後人感懷悲傷一番的方式又為我所不齒。"在戰爭中,平民永遠是受害者"無疑是電影後半段著力帶出的重要信息,一次又一次擴音喇叭的長鳴,家家戶戶匆忙逃入早已挖好的防空洞,戰戰兢兢地等待空襲結束的畫面,乃至投下原子彈後衰敗傾頹的廣島城市景象,均能有力傳遞出反戰的思想內核。

只可惜,看到最後,不難發現導演仍然缺乏一種自省的態度,僅僅浮於表面的所謂反戰,並沒有自覺地從"日本是始作俑者"角度去真正探討與反省戰爭對無辜平民的摧殘。影片裡的日本士兵人畜無害,似乎都是為時勢所逼才無奈參軍(冇得拣的命運);鈴木家大姐的女兒晴美對停駐於吳市軍港的各式戰艦如數家珍,充滿自豪之情,最後卻不幸殉於空襲後突然爆炸的流彈,因為晴美的死亡,令鈴陷於自責同時也對戰爭產生了扭曲的認識。

性格樂觀、愛幻想的女主角鈴嫁入的同樣是一個軍人之家,鏡頭沒有交代家中任何崇拜天皇的象徵性物件,此舉"去天皇化"的處理雖令電影的敘述主體重新回歸到民眾的聲音,同時卻也抹殺了日本人對發動戰爭作出深刻反思的最後一絲可能性。當裕仁天皇口諭《終戰昭書》,鈴激動得掉下眼淚,說著"為什麼不繼續打下去,為什麼不繼續對抗暴力"時,導演在思想上的局限性便已暴露無遺,本片叩問戰爭的力量於頃刻間化為烏有,更不消說鈴是如何將轟炸機在天空作戰的場面幻想成色彩繽紛的油畫了。(有將戰爭浪漫化之嫌)

不明真相的群眾對戰爭產生誤解情有可原,可導演拍電影不就是為了透過影像竭盡所能地糾正這種錯誤的歷史觀念,解除觀眾的疑惑嗎?片淵須直作為宮崎駿的愛徒,比名揚四海的師傅欠缺的或許就是那麼一點為過去劣跡斑斑的戰敗國作自我反省的勇氣。

 8 ) 在这个世界好好平凡的生活吧

“周作,谢谢你在这个世界的角落找到我,请不要离开我,请一直陪在我身边”。

电影快到结尾时,小玲对周作如是说道。

诗意的告白,涌进了桥下的河水,平淡如云,却又情真意切。命运的罗盘将他们连在一起,而他们的“红娘”——电影一开始出现的背筐怪大叔,从桥上经过,筐子里曾经装的是年幼的小玲和周作。

被评为日本电影旬报第一名以及刚刚拿下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节评审团大奖,这无疑已经证明了此片高质量的艺术水准。作为画家河野史代原作的剧场版,自然会有部分情节简化删减的情况出现,使得电影本身某些部分的过渡较为生硬,但这不妨碍它是一部出色的动画电影。它以日记体的形式,配之主人公小玲的口吻,来叙述从1933年到1945年日本战败这段时期的种种故事。而小玲——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和见证者,从女孩到女人,从女儿到妻子,身份的转变和认知是这部电影大致的主线脉络。

电影的背景设立在二战时期,也就是我们所称之为的“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敏感的题材让很多人表示反感,就像宫崎骏的《起风了》,一度被人扣上“美化日本侵华战争”的帽子。《在这世界的角落》里面临着《起风了》那样的舆论压力,电影里出现的日本军舰,海军,都被赋予一种浪漫美丽的色彩,很多人认为这是在“粉饰战争”,是在歌颂“日本帝国的伟大”。

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一方面,先从叙述者的视角来看,始终围绕在小玲的身上,从片头她的自我介绍——“总有人说我爱发呆”,然后通过种种事情来反映小玲的性格,全片的笑点也集中她“晕头晕脑”的特点上,她总是会迷路,爱忘记很多事情,嫁到周作家竟然不知道门牌号是多少。这分明是一个善良朴素甚至有些糊涂的女孩,她天真而又富有幻想的脑袋里,是水彩画般美好的事物。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战斗机被击落像绽开的花朵,凶恶的军舰像披上圣洁光辉的艺术品。因为这些都是通过小玲的视角去看待,以一种日常的童心的角度,无关政治立场,无关战争本身,不掺杂任何思想倾向,这样一个糊里糊涂的女孩又能懂得什么是战争呢?尽管她在战败后的崩溃痛哭,也只是表达她本身对苦难的无力无奈,努力了那么久,自己也因为战争失去一只手,亲人们一个个离去,但最后竟然战败了,这是对命运的不甘,是对战争所带来痛苦的宣泄。

但从意识形态来看,一个不得不承认又无比悲哀的事实却摆在我们面前:创作者的确是有意或者无意的来规避日本侵华的罪行,全片更是丝毫未谈及对日本侵华的谴责,只是叙述战争对人们的摧残,以及日本民众在战争中的勇气和希望,这种处理毫无疑问是“讨好”本土观众的,也非常巧妙地避免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但这种非常含糊的处理无疑是伤害被侵略国人民的,所以很多国人对此片非常反感,因为他们看不到一个侵略国对待侵华罪行的端正态度,相比于把罪行赤裸裸掏出来一次次鞭笞的德国,日本对侵华的反思显得太没有诚意,这一点,确实有些遗憾。

但从创作者角度讲,抛去意识形态问题,导演真正想描述的是一种日本国民的日常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于是我们会看到邻里街坊之间友好相处,家人之间的和睦,小玲和丈夫周作之间相敬如宾的缠绵等等。在这样的亲情、友谊和爱情的互动关系之下,人性美好的一面总是会绽放光辉。就像小玲从婆婆家迷路,遇到好心的风俗店女子为她指路,小玲为她画西瓜,冰淇淋等等美食,好让她‘画饼充饥’。而这个女子就是之前在小玲家偷吃西瓜的流浪儿,而那时年幼的小玲还问她西瓜够不够吃。甚至到了结尾,小玲收养了一个战争孤儿,给这部电影写下一个温暖光明的结局。

不同于《萤火虫之墓》那样的煽情催泪,《在这世界的角落》是风干你的眼泪,把无言以状的悲伤消解在平常的事物之中,由此还能营造出一种反差的冷幽默。比如公公为小玲做身体掩护来躲避飞机轰炸,接着突然像中弹一样倒下,当小玲和观众都以为公公不幸遇难时,突然画面一切,才知道公公只是过于劳累而睡去。哥哥战亡,遗体被送回家那一段也让人哭笑不得:小澄(小玲的妹妹)打开骨灰盒,发现哥哥的遗体只是一颗石子,她拿起那块石子,脱口而出:“这是哥哥的脑子?”如此会心一笑的调剂,使得电影本身哀而不伤,平缓俏皮的像吹口哨一样,轻松带过伤痛之情。

但实际上,这种有意避免煽情而对悲剧的解构,却暗含一种巨大的悲恸,只不过这种情感是潜藏内心深处,虽然不曾特意渲染,但它一直埋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慢慢集聚成河,厚积而薄发。这反而有一丝“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意味。拿哥哥去世的那场戏来说,哥哥本身的戏份少之又少,他的死处理的非常平淡,当观众还来不及积累情感去伤心时,这段场景就已经过去了,哥哥的亲属们并没有表现出巨大的伤痛,小玲也只是淡淡的说道:“人的生命如此的脆弱易逝。”至于小玲的母亲,因为见不到儿子的尸体,故作轻松随意的说:“这么冷的天就让我们看这个,真可笑,要一那家伙真的那么容易死去吗?”而父亲在一旁抽着烟,两人看似毫无触动的背后,是对个体生命在残酷战争面前不堪一击的无奈哀叹,这种缓缓而来直击人心的情感,让人唏嘘又心碎。

散文化的叙事形式,给电影本身蒙上一层诗意的魔幻,琐碎的小事和“奇遇”充实着电影的内容,平淡中见得人间真情。画风的朴素本真所营造清新自然的效果,使得本片的基调非常舒缓,但与此同时本片最高明之处在于将简笔画发挥到极致,且造成震撼人心的效果。侄女晴美被炸死那场戏中,根本没有介绍如何被炸的场面,先是无声处理,接着黑场,随之而来是像是烟花绽放一样的白色线条,随即粗糙的线条融合成抖动的图像,它们就像是小玲的回忆,在脑海里不停的闪回,而声音则处理成胶片放映滚动的颗粒声。这场戏是全片最精华之处,也是最能体现此片功力之处。

简笔画和水彩画是小玲的拿手好菜,电影中多次的片段过渡以及讲故事都是通过小玲的画,这种画中画的处理方式显得非常高级。比如小玲向妹妹讲述战亡哥哥南洋历险记的故事,活泼风趣的给哥哥捏造了一个鳄鱼新娘。以及还有讲述偶遇怪大叔那场戏,简笔画的质感粗糙使得本身事情的真实性让人质疑,小玲也在怀疑自己是否做了一个白日梦。最后这两个故事在结尾小玲向周作真情告白的时候,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因为我们看到背筐的怪大叔从小玲身边走过,不回头的挥挥手,筐子里爬出来的正是鳄鱼新娘——她是战亡哥哥的化身。其实也许怪大叔是不存在的,他可能是小玲臆想出来,但是年幼的周作和小玲之间的相遇却是真实的。因为我们从周作口中得知:当时他第一眼见到小玲就是在这个桥上,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筐子里“被拐卖”的少年正是周作。

这是电影《在这个世界的角落》最为动人又神奇的一幕。从一开始的冥冥中相遇到最后的真情相爱,似乎像一个轮回,触动人心。爱情是这部电影的情感突破口,而它的落脚点正是人性的温暖和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就像曾经暗恋小玲的水原哲说的那样:“如果想起我,请笑着想起,在这个世界好好平凡的生活吧。”

 短评

2017.01.10:《在这世界的角落》是 1988年《龙猫》之后,第二部登顶日本旬报十佳之首的动画片。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宫崎骏的作品,1997年《幽灵公主》旬报十佳第二,2001年《千与千寻》旬报十佳第三。→2017.05.17+18:第4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提名的五部最佳动画电影看罢,最喜欢的还是《你的名字。》!

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就算是旬报第一我也应该先看简介的...又是二战卖惨 我要生气了

7分钟前
  • マモルルルル
  • 还行

跨越时代,无关政治,残酷到骨子里的反战主题,放之四海而皆准。被卷进战争浪潮的平民,被打破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一切突然发生,一切又突然结束,失去的无可挽回,却不知向何处控诉。所幸的是,还活着。

12分钟前
  • 晴蘭
  • 推荐

真的是很美的故事,为你们的战争观扣一星

14分钟前
  • 方舒逸
  • 推荐

我要是日本人会哭晕在电影院吧,但抱歉身为中国人完全感受不到任何情感。能年的配音很无语,更无语的是小学时期的角色也让同一个人配音,那个女主蠢慢的让我恨不得早点飞出电影院。

17分钟前
  • 不缇
  • 还行

(7/10)很平静的一部片子,没有什么过度煽情。很多人是因为我十年前写的《批判再见萤火虫》关注了我,但其实随着时间久了我的看法也有了一些改变。反战和反暴力时,其实解说打架的“害已性”(你会被打断左腿、右腿、四条腿、还有中间那条腿)要远比鸡汤道德说教“不要打架哦,因为这样人品不好”来得有用……

19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铃最后说“怎么就屈服了怎么就不打了”,其实不难理解。那就是一个普通人面对一场荒诞剧的最真实的愤怒和爆发。吃了那么多苦,死了那么多亲人,都算啥?天皇那么有觉悟早干什么去了?这比“天皇的御厨”里表达的情感要正常多了。(受了好多罪还要说天皇是无辜的是要救的。看了要吐。)

23分钟前
  • 周沐君
  • 推荐

天皇广播之后女主角铃说的那几句话,感觉憋很久终于说出来了-“唉,如果二战赢了多好,怎么就输了呢。”诚然老百姓受战争侵害最重,但是战争并不是通过截取普通人生活切面就可以完事的议题。尽管的确有些打动我的细节,可这么多年了,这个国家自作多情的比惨洗白之路从未放弃。

25分钟前
  • 马盼盼
  • 还行

整体很可爱,但是女主在玉音放送后的几句话太让人失望了:“难道就这样在暴力中屈服了吗” What???明明是你们小日本先侵略别国的好吗??从不反思国家做过的非人的事,只会拿自己老百姓的伤痛来卖惨

28分钟前
  • Kama
  • 推荐

日本人看了可能会感动,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责怪打败了一样。特别是最后女主角知道战败后竟然痛哭说自己还有左手和双脚可以去战斗,自认为合理的东西,一直忍耐的理由,不应该因为暴力(广岛原子弹爆炸)而屈服。简直可怕。

33分钟前
  • 敦士
  • 还行

周作真是温柔啊

36分钟前
  • 鹿不鹿
  • 推荐

奶奶家偷吃瓜瓤的野孩子,再遇见已是烟花柳巷着和服的风尘女子;海边把浪花当成白兔的男同学,再遇见已是皮肤黝黑将远行的海军小将;桥上篮筐里看穿一切的小哥哥,再遇见却是相许一生不多言的温柔男人。而那江波的白鹭、入水的砂糖、飘散的蒲公英,融化进那年的雪。随着一场无意义的白光,再也遇不见。

4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以为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白描底层的苦难,完全看不到有关战争的反思。岛国真是细思恐极。

44分钟前
  • 锄禾
  • 推荐

与同样以二战为背景,日本为舞台的《萤火虫之墓》完全不同。以“轻松笔调”描述着,人间地狱里一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却绝非美化战争和否认历史。而是不再被天皇=国家意识形态绑架,民众的主体性显现的瞬间,也是人性光芒闪耀的时刻。#后吉卜力时代的到来#

45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日本人真的很坏 大家千万不要被眼泪模糊了真实的历史

46分钟前
  • 再生
  • 推荐

粗体大字的艺术动画片(比如飞字幕)。情绪完全碎片,拒绝生硬煽,而是循循善诱,把观众带入俯瞰吴市军港的山坡一角,遥远地接收感伤。如动画是对电影/现实的加工处理,影片不断围绕这种修辞做文章,几乎不见对战争的传统表现。想起阿巴斯的一首短诗:这条路 多年以前 就被遗弃 但野花似乎 一无所知。

51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世界太凶恶,我只愿与你在这世界的角落安守小小的幸福,当漫天火焰下的拥抱还不算太晚,当满目疮痍化作笔尖灵动,当我们穿越了生死才领悟到相逢的可贵,永远能认出你,活着永远最珍贵;以烂漫想象熬过艰辛战争,田园牧歌上方笼罩的阴霾,另一种视角的反战态度。

5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和黑木和雄的名作<明日>比较相似,完全日常化(全片方言)的战争岁月,由于是动画的缘故,色调更加朴实,更贴近当时田舍百姓的思想境界,在努力活下去的百姓身影下,战争只不过是背景。片渕导演当年<空想新子>时就印象深刻,这次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另外,更重要的是:能年回来了!

56分钟前
  • xxhhcc
  • 力荐

堪称日本版《活着》,被大时代碾碎,又被大时代抛弃,连一株异乡来的金色蒲公英都舍不得采摘,却因侵犯他国而遭受灭顶之灾,“我们的过去,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58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有时候会想,历史课本上的一句话,背后是那么多人的故事、那么多人的一生啊

1小时前
  • 不死鳥
  • 力荐